Microsoft 實習小結與 Auralytics 開源

「現在國際生去美國唸 CS 碩士,好似『49年入國軍』」。

這是前陣子看到,一個很有趣的比喻。


我在三月底離開了 Microsoft,這段時間歷經兩個不同部門,最終在為客戶開發網銀的大型專案中,接觸了大量 CI / CD、DevOps、Microservice、以及 Agile development 的知識,我認為以實習生的角色來說十分可貴。

在團隊中我也對於 frontend 有了新的體會,有機會寫到了不少 JavaScript,嘗試了 Bootstrap,也認識了理解了 Nx 相關的 Monorepo 觀念,特別感謝 programmer Roy、好同事 Edward、PM Brian、以及大家長 Grace 的照顧。

在實習結束前,我向 Seattle 總部的 mentor Frank 請益了許多問題,這源自於他此前來台灣時,建議我針對美國 Big Tech Company,找到有興趣的 entry level 工作,搜集內容,並匯集成詳盡的表格。

於是我終於完成後,便向他尋求建議,在幾方面他的意見頗為顛覆我原先的想法。

首先,我搜集的工作總數近40 個,涵蓋 frontend、backend、ML / AI 三種職位,可說是包羅萬象,Frank 認為,與其求兼備,應進一步在 CS 產業中鎖定高度興趣的子領域,力圖專精才能佔盡最大優勢。

接著我便詢問,根據市場需求、職涯發展、薪資這幾面向,前述三個子領域,在現今大環境下應如何取捨。

Frank 精確分析,以上三種工作幾乎不可能(very unlikely)被 AI 取代,對他而言三者的綜觀評分相當接近,若 ML 為 100,其餘也皆在 95 至 100 左右。他認為,應當撇除這些面向從心而動,金錢只能在貧困時推動你,但當你賺取了足夠的薪資,我們終究需要被熱情所驅使。

最後,我靈光乍現,詢問困擾已久的 PhD v.s. MS 問題。

我原先認為,MS 相對於 PhD 的最大優勢在於提早入職場,能快速在職涯早期累積財富,是 PhD 所不能企及。

然而 Frank 指出,拿下 MS 學位畢業後,在提早投入職場的兩、三年間賺取的任何薪資,縱使加以投資,仍將「快速被 PhD 迎頭趕上」。舉例而言,在 Microsoft,PhD 能拿到的職級相對 MS 學歷約高 2 ~ 3 級,換算下即便快速晉升,MS 仍需要三、四年才能有此位階。

整體來說與 Frank 的對談深具啟發性,他提供的美國視角也彌足珍貴,實在非常感謝他。

我認為在 Microsoft 實習的「潛在」收穫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另一個例子,我在一月時前往 Microsoft 東京辦公室訪問,在那裡許多有趣的見識,但這一切都須個人努力爭取、善用,絕大多時候願意開口,別人往往願意傾囊相授。


寫了一篇論文後,很快切身體會到學術界並不容易。

現階段很大的目標之一,是在六月前產出第二篇文章、八月前產出第三篇,和老師的合作模式下,這兩篇文章我皆作為第一作者,名符其實為我的文章,需要付出的心力也頗為驚人。

另一方面,自從 paper 公開後,不時的便會收到來自不明期刊的電子郵件,內容十分熱情的邀請我將投稿文章投稿至對方的期刊,上網查了資料後發現這稱為「掠奪性期刊」1,其透過快速且簡陋的流程將文章出版,投稿後恐怕會使學術聲譽遭受重創,沒想到知識掛帥的學術界竟也有這樣光怪陸離的詐騙行為,實在令人瞠目結舌。

我在去年底寫了一個 Spotify 個人化分析網站,名為 Auralytics 2,在網站完成後也過了幾個月時間,想談談相關的計畫與展望。

我對 Auralytics 的目標不十分遠大,卻也談不上中庸,我希望能在網站上放 Google 廣告,每年固定帶來一些收入。

Google 廣告的審核具備一定條件,最直觀的是網站流量有一定門檻,然目前 Auralytics 的流量確實不算出色。

這也不出所料,一項成功的產品遠不止技術,市場定位、目標受眾、到行銷,it’s all about business,這也是我願意在忙碌之餘投入時間的理由,就彷如一項小型的創業,在結束微軟工作後,我隨即針對 Auralytics 做了幾項調整,首先是將其開源。

用了一週的時間,我為 Auralytics 寫了一份 local 端版本,並將所有程式碼於 Github 公開 3,一面為將來求職預作準備,一方面也增加曝光管道,全世界的開發者得以加入做開源貢獻。

其次,我為 Auralytics 創了一個 X 帳號,行銷之餘也是練練英文,之後也預計會在 Reddit 上有些動作。

最後我調整了市場策略,原先計畫主打歐美市場,但市面上不但相似產品眾多,荒謬的是甚至有人成立了一間公司(一位 MIT 畢業生),聘了整個團隊來經營一個和我一樣的網站。

相比競品的高度專業,我並未計畫將其服務擴展規模,但我預計為 Auralytics 新增多種語系,不再只主打英文受眾,這也會是現階段希望盡快找到時間優化的項目。


這段時間忙碌之餘,我最大的娛樂是讀《巨流河》、《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及幾本在讀中的書籍(還未有機會讀到李敖的《大江大海騙了你》)。

《巨流河》是一本極為精彩的書,作者齊邦媛曾於台大任教,也曾在台中一中擔任英文科教師六年,甚至序章裡實名感謝的學生李惠綿,是我大一的國文老師,其教授的主題是戲曲。

書裡,齊邦媛老師提到了抗戰前在南京的首都生活,黃金十年到重慶抗戰,再輾轉到台灣,最終落地生根,每一段經歷之間,千絲萬縷,在在引人入勝。

而《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也是本令人震撼的書。

裡頭講到國共內戰時政府抓兵,深入鄉里之間,看見年輕的男性即抓入部隊推上前線,「其實就是綁架,只不過,綁架你的是國家」。

書裡也寫到,台中一中畢業的陳千武,被軍國日本強迫徵召為「臺灣志願兵」派往東南亞,日本投降後,受英軍約束於雅加達、新加坡的集中營,書中照片裡身著「中一中」三個大字的青年,看似與我們沒什麼不同,

我認為終究憑書中的千言萬語,遠不足以理解葬送在洪荒裡的那些故人,就像齊邦媛說的,「幾乎一整代人全被政治犧牲了」,只能求憾事永不再上演。


這學期在台科大上了知名樂評人、也是電台節目主持人馬世芳的課,課名是「文藝發展與流行音樂文化」。

在高中我便已聽過馬世芳老師的盛名,原因是當時他的文章被大考中心引用為三題的閱讀測驗,然而他將文章讀的都暈了,卻仍有兩題無法選出「正確」答案 4,如此諷刺 的現象讓我印象極為深刻。

起初我順利選上了這門課,但幾經思考後改為旁聽,現在每週一晚上會赴台科大專程聽課,至於想上這門課的原因,說來也挺偏執的,這門課開設已十來年,每學期有一份期中報告,題為「最能代表我這一代人的一首歌」,馬世芳每半年會統計同學們選擇的歌,發布在個人部落格。

也就循著這點,我想要寫這樣的一份報告,交給馬世芳批改,貢獻一個 data point,當然也希望在課堂上學習如何「聽音樂」。

Pink Floyd 的 《The Wall》、《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兩張專輯,是我在上了課後近來非常喜愛的專輯,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而課程中所放的歌也非常廣泛,從 Pink Floyd 到張學友,伍佰到林憶蓮、陳嫻靜、再到客家歌手邱婌蟬,老師曾講解樂團編制、流行歌的歌曲架構、也分享許多對音樂的個人洞見,我認為僅幾週的時間,便讓我對於聆聽音樂有不同的著力點,實在相當精彩。

完成報告後我會將文章公開,目前對於要選哪一首歌並未拿定主意,我想如何定義「我這一代人」,也會是一段難以名狀的辯證吧。


乍暖還寒、春色漸晚,當今事局確實紛亂,一起做研究的老師,去年赴美教書,他表示目前許多研究經費無法取得,甚有學界的同儕收入縮了一半,某些公部門也正大幅的減編中。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這是過去在台中一中籃球隊時,教練曾對我們說過的,世事混濁之餘,我想只能廣泛的儲備實力,凡事盡力而為了。



Microsoft Tokyo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