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度回顧

十二月裡的空氣變得沁涼,樹梢下的陰影漸遠,屋外的風在似即若離間凜冽,而我如釋重負的闔上了不慍不火的門。

那是去年的此時此刻,結束了《程式設計》課程期末考試,手寫三個小時程式碼的氣力放盡流連整路的歸途,好似渲染了這段時間的跌宕。


再把時間往回推一些,前一年的八月,我離開 KPMG。

走完離職程序、繳回直上六十八樓 Digital Village 辦公室的員工證,步出 101 的大門,眼前的車水馬龍在兩端橫亙逡巡,烈日下的人影短促而炙熱。在離職前幾天,同事悄聲的問道接下來準備去哪裡高就,我搖了搖頭,沒有回答。

這是很典型的管院步調,極盡可能的豐富履歷、優化經歷,或許有人認為汲汲營營,某方面來說這是不甘於平凡的積極心態,只是在那一刻,我全然不知下一步將歸屬何方。


一切都鏡花水月,依然從二零二四說起吧,如果說這一年裡,要感謝的人族繁不及備載,李宣緯老師必然是其中之一。

去年末,我修了孔令傑老師的《程式設計》,這是一門使用 C++ 的資管系必修基礎課,也是我在離職反思後的第一步1。課程結束後,我在交流版看到李宣緯老師正在徵研究助理的貼文,徵求的是具備優良程式能力、熟悉 Python、MATLAB、C++、R 等程式語言之一的應徵者,我很快便整理了申請資料寫信給老師。

老師是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的數學 PHD 畢業,當時除了在中研院做研究外,也在台大物理系教課。坦白的說在年初那個當下,我的軟體相關經歷相當粗淺,僅有《程式設計》的課程及專案經驗能勉強支撐,不過後來順利獲得面試機會,我與老師約了時間透過線上方式進行面談。

面談前我做了相當程度的準備,盡力研究當時並不十分熟悉的複雜系統、演化賽局、以及機器學習,面談當天也非常幸運的,在讀過申請資料、並請我詳細自我介紹、詢問具體申請動機後,宣緯老師主動表示「我想,我們今天也不需要面試了,我完全相信你有能力可以勝任這份工作」,原來老師大學時是台大國企系的,不但是管院的大學長,更深知跨領域的辛苦之處。

這對我來說意義重大,也無疑是一份難能可貴的肯定,在大學生活的向晚時分才決定轉換領域,不安定感總形影不離,我認為做出轉向資工領域發展決定的時間點,我在原先領域正要向上起飛,當時在大三寒假時拿到了一份不錯的 consulting 實習,若穩紮穩打或許大有可為,但我並不感到嘆惋,在聽到宣緯老師的話後更是踏實了許多,這一切實在相當幸運,我也充滿感激。

也在那之後,我接觸了 RL (Reinforcement Learning),真正跨入 AI 領域,我和老師設計了全新基於 RL 的賽局策略,用 C++ 寫了三個網絡系統、兩種 RL agent,在暑假後,老師正式前往美國 Lehigh University 教書,我們也利用老師出發前的時間,在某天中午上班的空檔,於 101 三十五樓的餐廳共進午餐,這是我們第一次實體見面,也是短期內最後一次。

那天聊的非常愉快,老師在得知我中短期想要留在北美工作、生活後,拋出了我不曾有過的想法,直接申請 PHD。確實當今 H1B 簽證愈發不易取得,PHD 相對就業導向不同的簽證路徑關注度日益提高,此外眼下許多 ML / RL 相關工作清一色要求 PHD 學歷,PHD 學位近年來申請人數已然激增。

不過我目前並未有定案,很幸運這段時間和老師的合作非常順利,經過近十個月的研究後我們的 paper 已將投稿至國際期刊,之後也會預計持續有第二、第三篇 RL 相關 paper 產出,對我來說也是二零二五的重要目標之一。


在修《程式設計》的前期,我便已明確自己在下一學期想進一步修資工系的《資料結構與演算法》,也正是早已久聞其名的 DSA(Data Structure and Algorithm)。其中最關鍵的原因之一,是孔令傑老師在一次上課時告訴我們,程式設計等於資料結構加演算法,現在幾乎人人會寫程式(coding),但要掌握的真正的程式設計(programming),終究必須學會資料結構、演算法,這也是兩者之間貫穿的核心差異。

後續修 DSA 是一次非常難忘的經驗2,至今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依然是在第一堂課的課程介紹,林軒田老師在說明完課程介紹後,在資訊系德田館的階梯大教室講台上,豪氣干雲地表示他的目標,是讓 DSA 成為世界上最好的資料結構演算法課。

這門課超過四百人搶修,有來自醫學系、電機系、財金系、以及各式各樣科系的同學,當然還有碩士以及一整屆的資工本系學生,某種程度上競爭程度極其頂尖、也是超群的學習環境。總共四次的作業,幾乎無時無刻都會有同學在 Discord 提出富有洞見的討論和解題交流,熱烈程度踴躍無比。也是在 DSA 的過程中,我又一次意識到自己相當喜歡寫程式,每次作業動輒二、三十小時的時間裡,我總能數度進入心流,沈浸在解題思路的綜橫交錯,在學期的一次程式作業中,我於四百六十七名修課同學中排名第十三,拿到了一面批改系統頒發的金牌,也在整個 DSA 的過程裡,所有程式作業都拿到滿分,更讓我有足夠信心能在這樣的領域持續精益求精。


在年初時,我有了把文章於公開平台發表的想法,坦白說寫網站在形式上並不困難,現今有許多網站提供付費服務及模板,但我更希望藉此累積前端經驗,於是從 HTML、CSS 自學,接著是 JavaScript 和 React,前前後後用了約兩個月的時間完成。

網站至今使用者已超過一千位、將近七千次瀏覽,漸漸開始有想了解 DSA、實習、GRE 的人找到我的網站,很慶幸能為他們提供一些資訊,而很有趣、也意外的是,網站訪客除了百分之七十的台灣人,還有近百分之十五為美國人,也有一定比例的中國、日本、和德國人,甚至偶爾也會有一些愛爾蘭、加拿大、和英國的讀者,希望能持續透過這樣的平台創造更多正向影響力。

寫出了個人網站後,我並未停歇太久,除了開始使用 Google Analytic 掌握後台數據外,很快的從七月開始,我用四個月斷斷續續的時間,寫了一個 Spotify 數據分析網站 Auralytics3。每年的 Spotify Wrapped 總能引起使用者的熱烈迴響,其實查看 Spotify 數據的工具一向廣泛存在網路上,不過我習慣使用的工具一直以來 UI 體驗並不是特別好,於是我便開始用 Spotify 官方的 API 自行寫一個。

開始動手後很快意識到,官方的 API 規定繁雜,因此無法在數據本身上做太多著墨和分析,但我依舊嘗試在前端介面上做了很大優化。這個 Spotify 網站對我來說是非常大的成長,第一次做後端、接觸 express 框架,用了大量的 Node.js,也在資料庫設計及挑選上花費了許多時間,由一開始的 MongoDB 換到了 Redis,同時原先相對熟悉的前端我也嘗試使用了 TypeScript 搭配 React 來寫。正好當時在 Nomura 實習時接觸到的 C# 專案涵蓋了同步與非同步概念,並在 log 的設計上有許多學習,都很大程度幫助我在做 Spotify 網站時有相輔相成的效果。十分幸運前段時間網站已正式通過 Spotify 官方審核,未來也不排除朝開源方向發展,期待這份網站能持續成長下去。


暑假開始後刷了一百題 Leetcode,自此 Leetcode 常駐我瀏覽器上排的書籤頁,最後海投履歷去了 Nomura。在 Nomura 的四個月體驗非常好,公司文化與整體氛圍皆相當正向,想特別提的是整體的招募流程,將三輪面試壓縮在同一天進行,張力非常之高。

前半部的面試主要由兩位資深主管進行,其中一位 Jason 後來成為我的直屬主管,他曾在 J.P. Morgan 和 Allianz 待上近二十年;另外一位 Andy 也閱歷十分豐富,在實習過程中受到他許多照顧,至今我對這兩位依然非常感謝。

當時面試逐漸進行到中段、經過了約三十分鐘的刁鑽攻防後,兩位忽然起身,表示「請你在這裡稍等,我們去詢問主管有沒有空」後走出會議室,這讓我一頭霧水,依據前半部的對答判斷,眼前的兩位無論是資歷、職級,都相比我過往經驗裡的面試官高上許多,實在難以推知兩位去詢問的是何方神聖。

而後過了幾分鐘,其中一位端著一台筆記型電腦回來,竟表示公司的資訊長想跟我聊一聊,然她當下正在國外休假,於是用遠端的方式,請我見諒。

這對我來說完全大出所料,過往的經驗裡應是新創公司才有較多和 C-level 主管面試機會,此規格足見公司對實習生的重視,於是我們又進行了約三十分鐘的面試。對方名為 Pat,是位氣勢十足但溫文有禮的前輩,最終我們有一次很愉快的面談,印象非常深刻在面試結束前,Pat 問我「你的個人網站連結有放在履歷上嗎,我會去看喔」,讓我安定許多,隨後又進行一輪的 HR 面試也相當順利,在隔天便接到 offer 電話。後續的實習過程中我有幸座位安排在 Pat 附近,得以近距離觀察許多領導細節,並且 Pat 對於下屬的尊重令我非常欣賞,我認為這相當可貴也收穫良多。

暑假在 Nomura 時的生活相當緊繃,早上七點半起床後,我會先處理 paper 的研究數據,隨後出發去上班,下班後則是回家繼續進行研究上的設計與開發,在 Nomura 遇到了相當好的部門同事 Steven、Peter、和 Jay,當初要做出離開 Nomura 去 Microsoft 的決定時我也與 Steven 詳談,成了最後定心的關鍵。離開前 Steven 請我吃了一蘭作為道別,一直沒有忘記那時約定有天到了美國要回請他一頓,祝福他今年申請一切順利,將來一定會再見的。


十月後去了 Microsoft,在這之後總覺得自己的生活進入了另一個階段,並不是認為自己有什麼了不起,而是所處的環境改變強烈,讓人有些悵然若失。

在 Microsoft 帶給我最大影響的首當是我的兩位 mentor,分別來自台北辦公室,和 Seattle Redmond 總部。

台北辦公室的 mentor 和我差不多時間來到 Microsoft,但經歷十分豐富,曾在 AWS 待過相當長的時間,此外她也是一位非常善解人意的人,每當分享工作上的遭遇和心得,總能給我許多建設性的回覆和鼓勵。幾次一起共進午餐時,mentor 都會找上幾位經驗豐富的前輩,一起和我分享對產業界的觀察和他們的職涯經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同樣來自台大的資深學長分享,他在來到 Microsoft 前曾在另一家 FAAMG 待過,當時公司氛圍並不是太好,台北辦公室的氛圍相當凝重,學長甚至壓力過大,求助公司提供的心理諮商服務,最後諮商師勸他離職。

而 Seattle 總部的 mentor 和我有兩次主要的 1 on 1,第一次時他在美國,透過線上方式,和我分享了求學及工作經歷。他是 Xbox 的 Senior Software Engineer,主要做遊戲開發,我曾問過他在工作上主要使用哪一種程式語言,他表示最常用的是 C++,這讓我相當訝異,因為在 Nomura 的經驗裡接觸了許多 C# 觀念,我原先以為 Xbox 的遊戲開發會使用自家的 C# 搭配 Unity,不過他提及,C# 自動清理記憶體的機制雖然在許多應用上是一大福音,但他們在開發時更希望自行控管記憶體的生命週期,這對我來說是相當有趣的學習。

此外他也向我分享了許多更 high level 的視野,例如儘早投資的重要,他認為在微軟工作,若做好資產配置,約十年至十五年便可累積足夠資本去做自己想追求的事,因此投資觀念自然越早越好。最後他也和我分享了 “生き甲斐” (ikigai) 4的概念,令我印象非常深刻,這是源自日本的概念,強調探尋生活的意義,並定義一份好的工作為自己有熱情、有專業、能賺到錢、且這個世界需要的工作。

第二次 1 on 1 是在台北,我們在 Tamed Fox 共進午餐。mentor 之所以會來台北,是每年的固定行程,這並非休假,而是他的工作性質極為彈性。除了每年的台北行,他也會去歐洲待上一段時間,並也固定會前往日本,這些都是在工作的狀態下,他能自由調配自己的進度與產出,甚至他也曾前往夏威夷,早上起床開會後出門衝浪,下午回到住處繼續工作。這對我來說是極其理想的工作型態,也是前段時間接觸到數位遊牧概念的實踐,在這樣的分享中我明白自己嚮往的工作性質,算是非常重要的收穫。

而談回我在 Microsoft 的工作,一部分來說是過往經歷的交織,特別是在兩個職位上都同管理顧問為乙方角色。起初我負責 Customer Engineer 的工作,主要負責協助客戶進行 Copilot 的 GenAI 導入,在三個月間,去過客戶端幾次、碰到了一些 Copilot 背後的 indexing 原理、也把握時間自己用 TypeScript 做了一個 Copilot 的 message extension plugin。

而後透過內部轉部門面試機會,我加入了 Microsoft consulting 的團隊,大量時間駐點在客戶端,型態上與傳統乙方顧問如出一徹。

不過顯著不同的是,我們是以軟體專案開發為主的 aglie 團隊,協助客戶做完整的網銀前後端開發,在轉部門後,除了支援測試外,能碰到前後端的大量技術與框架,如 Nx、React、Angular、Express、還有 Docker 等,也學到更多 DevOps 和 CI / CD 觀念、以及微服務架構,更對軟體開發流程和分工的理解提升許多。希望在接下來的實習過程持續多方接觸,也在開發團隊裡累積更多經驗。


在二零二三年下半年,我因為「籃球因素」5雙主修加入了文學院的人類學系,事後回首,這個決定帶給我兩件意料之外的收穫。

首先是今年上半年李宏毅老師的《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這是一門非常精彩的課,但其為電資學院課程,我原先是幾乎無緣參與,後來的加簽盛況下身邊幾乎沒有管院的朋友成功修上這門課,不過由於文學院方指定希望文學院學生有機會修習此課程,在院長與老師懇談後,文學院學生得以全面加簽,最終在一學期的課程裡我收穫非常多。

再來是畢業門檻,我在今年下半年已將會計系課程修習完畢,正式達成會計學士學位畢業門檻,然我仍有持續補齊 CS 課程之規劃,這份雙主修給我水到渠成的機會和身份,持續完成自己屬意的安排。

加入外文系和人類系的籃球聯隊後,我們在台大盃一級的賽季也終於在今年上半年展開,預賽先接連過了電機、電研所、工海,八強再贏土研所,成功進入四強。值得一提的是電研所是預賽王者,整年賽季打下來他們也只輸給我們一隊而已,整體戰力極度完整。四強再一次對上電研所,這幾乎是大學最精彩的一場比賽,幾乎人人發揮的情況下最終廖柏誠三分準絕殺,挺進冠軍賽。

這樣的結果早已遠溢當初我和廖柏誠、王廷睿決定在文學院一聚時的想像,可惜四強激戰後我們早已氣力放盡,幾小時後的冠軍賽不敵對手,最終以一級亞軍作收。

我認為加入一個完全陌生團隊的初衷與課題,是學習發揮影響力幫助團隊成長,確實做到了,從前一年八強,今年成為全台大第二強的球隊,而那一支冠軍賽的對手、台大最強的球隊正是會計系,這對我來說是最好的安排,無論結果為何都為大學籃球畫下完美句點。


這一年看了十七部電影、讀了十二本書、也寫了十二篇文章和兩個網站。

最喜歡的電影當屬《Boyhood》(年少時代),一切彷彿如夢似幻般的走入主角的人生;看了三部 Wim Wenders 的電影,其唯美構圖和運鏡讓我非常欣賞,《 Paris, Texas 》(巴黎,德州)被譽為「影史最完美的公路電影」,其中一段 Super 8 家庭錄影帶或可稱作是今年看到最完美的短片6、《 Perfect Days 》(我的完美日常)對我影響深遠,片中的東京日常沉靜、簡約,帶有一絲抑鬱,卻令人無盡著迷,以上兩者都堪稱為絕佳的藝術作品;此外也體會了幾部經典之作,《 霸王別姬 》、《 Nuovo Cinema Paradiso 》(新天堂樂園)、還有《 La vita è bella 》(美麗人生)都實屬頂尖;除此之外,年末的因緣際會下我看了《 Back to the Future 》(回到未來)三部曲,即便今日在第二部中前往的「未來」,即二零一五年,早已成過往雲煙,Hoverboard 也並未問世,但此系列表現依然十分傑出。

相比前一年僅讀了三本書,文字吸收徹底入不敷出,今年有了些進步,除更享受讀書過程外,一部分也要歸功 Hyread(或者很大一部分)。

最喜歡的一本書是歲末年終時讀的《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 二〇一八》。我在國中時即讀過張忠謀的自傳上冊,其文筆相當出彩,書中的人物剖析及職涯故事引人入勝,時隔七年後盼到下冊,其中有一段故事讓我印象最為深刻7,故事大意是張忠謀提及,他一生中有大大小小雇用顧問公司的專案案件,大部分都頗為失望,而其中最為例外的是在約莫一九七零年時的一份專案。

當時 Bruce Henderson 方創辦 BCG,自創了一套「學習曲線」理論,Henderson 認為這套「商品」可應用於半導體,於是便前往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下稱德儀)進行兜售。

在兜售過程中,Henderson 展現卓越口才,一陣口若懸河之下成功說服德儀與 BCG 簽約,於是後續 Henderson 派出他手下的年輕徒弟 William Bain,專門 on site 在德儀,與德儀指定的高階經理人,也就是張忠謀進行合作。最終所謂「學習曲線」,成功帶給德儀相當顯著的成效,而某天 Bain 告訴張忠謀,他即將要離開 BCG 去外頭闖一闖,張忠謀是除了集團內部之外第一位知悉消息的人,在這之後故事便為大家所知了,BCG、Bain 時至今日與 Mckinsey 並稱世界三大顧問公司,每年成千上萬的頂尖商學院學生趨之若鶩。對於這份故事,我除了對於張忠謀與兩大管理顧問公司創辦人有過接觸而倍感親切外,更驚訝的是 Henderson 連一套無形理論都能作為商品成功販售,管理顧問始祖的風範與能耐一覽無遺。

除了上述的張忠謀自傳下冊外,《我可能錯了: 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坂本龍一的兩本自傳《音樂使人自由》、《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以及《晶片戰爭》等書我也相當喜歡,此外也讀了幾部留芳百世的名著,《異鄉人》、《百年孤寂》、和《傾城之戀》,而在 Microsoft 總部 mentor 的邀請下,我加入了《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會,這是一本在歐美世界相當風行的書,每隔一段時間我們會針對書中內容交流、討論,是相當幸運的經驗和學習。話雖如此,讀了許多書後我自認文筆並無太多長進,新的一年需要更增廣見聞才行。

談及音樂,這一年裡播放次數最多的歌曲是坂本龍一的《Koko》,這首鋼琴曲的清澈音符如灩灩水波,總能喚回內心深處的和諧與平靜,我想正是最貼切的 “felicitous”,而坂本龍一的其他作品也盡是深得我心,就不一一細數了;這年依然聽了大量的 Citypop、R&B、和 Soul,喜歡 Citypop 的輕快浪漫,R&B 的節奏、Soul 的情感,現階段這總是我最為偏好的三種曲風;在健身時還是會聽一些 Hip hop,年初因為 GRE 的緣故開始聽大量的 British Rock,Oasis 在這一年成為我最喜愛的西方樂團,也接觸了一點 Radiohead 和 Pink Floyd。

華語獨立和流行音樂依然在聽,連續兩年去了椅子樂團的現場,同為一中人真心為他們的發展感到高興;粵語歌則相對前幾年聽的少了些,不若前兩年聽到 gigi cheung《深夜浪漫》、留香瓊《純情》、RubberBand《First Date》等令人驚艷的作品,反而聽了一些張學友和王菲,《曖昧》和《愛與痛的邊緣》都非常不錯;日語歌則是在年末聽了非常多的別野加奈,最推薦的是《iolite》,旋律間是強烈的蒼茫感,此外手嶌葵的《時の歌》也相當出色,在十月時看了 THREE 1989 的台北專場,有幸抽中合照機會,和上村翔平聊上了幾句,看見雙層公寓的角色如假包換映入眼簾真的是很特別的經驗。

也是在這一年開始,我有了細聽整張專輯的習慣,不分語言較為常聽的幾張專輯是:梁靜茹《一夜長大》、Oasis《(What's the Story) Morning Glory?》、庸俗救星《末日倒數的庸俗週記》、以及椅子樂團《Real Love Is…》、《Shangri-La Is Calling》、《The Great Escape Of Our Time》。


我在過去的文章內曾提及,在五年前的二零一九年,當時 OpenAI 發布的史上最大模型總計有十五億個參數,簡單理解,參數越多,模型的能力越強,這樣的規模相當驚人,甚至被譽為「史上最強模型」、「逆天語言模型」。

然而,今日在《生成式人工智慧導論》課堂中,我們使用免費運算資源操作的課堂作業模型,竟然已然來到七十億個參數。意即 AI 的成長是指數型的,若有修課同學帶著今日的課堂作業,穿越回恍如昨日的五年之前,都將會是毀天滅地的黑科技。8

在讀《傾城之戀》時,我認為最精彩的一段是: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

無獨有偶,五年前,高三時,亞洲金融中心香港黯然失色,以往國內頂尖商學院學生的終南捷徑付之東流;

更有甚者,五年後,大四,美國 CS 圓夢列車在一片驚駭下人去樓空。

在眼下的時間點,我不能論證我們是否為「一個失落的世代」。但時勢依然創造了新的價值與想望,在 ChatGPT 橫空出世後,讓我相信自己幾乎可以學會任何事,傳統的知識邊界正以不可思議的速度坍塌,我認為「躬逢其盛」即是二零二四這一年裡最恰如其份的落款題字。

終究世界太大,五月,當我們在舊金山、洛杉磯、休士頓、紐約,走出旅途中的每一座機場、每一個車站,都孕育截然不同的機會和挑戰,也有著成千上萬的期待。


迷霧隨光飄散,回憶誇飾傷感,回到那個蒼白的十二月,最終在那個寒冬中的期末考,我在《程式設計》的近一百九十位修課同學中,考出了全班最高、也是唯一的八十分,平均則是五十四分。

轉身後,有時依然如履薄冰,商學背景在技術道路上有時會讓我吃虧,但我認為終究在更長遠的時間尺度下將成為優勢。

這一年裡,我漸漸明白要更關注自己能控制的(Circle of Influence),而非無法掌控的(Circle of Concern)。

也發現了宇宙裡的一切事物都是極度客觀的,即便你認為再悲傷不過的事,對宇宙來說都絲毫不帶情感,無論是一顆粉碎的隕石、一片空乾的靜海、一棵枝枒枯黃的樹。但很難得也可貴的是,我們可以選擇、並決定賦予事物任何主觀意義,這也是為何悲喜有時只在一念之間。

所以我能漸漸學會理解,而喜、怒、哀、樂,由自己定義,當然並不總是在事發片刻能全然從容,但當下能夠意識,事後重新詮釋,我想已經是很好的成長。


「因為我們不知道死亡何時到達,所以會把生命當成一座永不乾枯的井。然而,所有事物都只出現一定的次數,並且很少,真的。

你會想起多少次童年中某一個特定的下午、某個深深成為生命一部分的下午,如果沒有它,你甚至無法想像自己的人生?也許4或5次吧,甚至可能沒這麼多。

你會看到滿月升起幾次呢?也許20次。然而,這些都看似無窮。」9


一年的時光漸漸隱去,生命的一切不斷的周而復始,如此真摯。

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真心的和看到這裡的每一位說聲「二零二五,一起加油吧」。



七號公園音樂台一隅




  1. 詳見 《顧問業的反思》
  2. 詳見 《一些 DSA 後的台大資工系淺談》
  3. Auralytics: Your fascinating music stats for Spotify
  4. 《Ikigai: The Japanese Secret to a Joyful Life》
  5. 《Report: Chris Paul Trade to the Lakers Dead Due to “Basketball Reasons"》
  6. Paris Texas Super 8 Scene with Cancion Mixteca
  7. 詳見《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 二〇一八》頁一三一至一三四
  8. 詳見 《【生成式AI導論 2024】第0講》
  9. 引用自坂本龍一自傳《我還能再看到幾次滿月?》,原文來自電影《The Sheltering Sky》 (遮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