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寒假紀錄


最近都在幹嘛呢,在等一通煎熬的電話、一本永遠調不到貨的書、在等好多好多事。
-
前陣子聽說某位管院的學長,因為交換延畢一年,最近拿到了 Mastercard 的 offer,在我聽到這件事後的第一個反應,是我認為直觀來看延畢這一年讓他損失了100萬。

某些情況下單純想珍惜校園生活,因而選擇延畢,確實校園生活的價值難以衡量,但我們又願意用多少代價交換一年的學生回憶呢?如果延畢一年的成本100萬的話,延畢申請海外研,並出國讀2年碩士的概略成本就是:

100萬(延畢年薪資)+ 200萬(讀碩 2 年薪資)+ 300萬(讀美國碩士約略花費)= 600萬
(MBA就更不用說了,那可能是千萬級的槓桿)

如果計算不存在根本上的謬誤,排除延畢年的個人成長,坦白說這個數字相當驚人,更不用說生涯早期的600萬算進利率,放眼整個人生會有更大的終值,出國讀研真的有這樣的價值嗎?原則上是有的。以 UCLA MSBA 為例,2021年畢業生的平均薪資是 $110,000 USD,600萬元約在美工作3年即可回本,也正好 stem 專業在美工作的基本年限就是 3 年,但做這樣的人生選擇,一念之差或許就是數百萬的千迴百轉,也是我在短期生涯規劃上相當費心的原因。
-
在StarRoad演講的時候,有一個人對我提問:

「競賽經歷對於找實習來說重要嗎?」

我告訴他應該思考的不是有或沒有這項經歷,而是在競賽過程中你創造了什麼樣的價值、為團隊做了什麼貢獻、自己又在過程中得到了什麼樣的 takeaway。

但其實後來想想自己很不滿意這樣的答覆,對於大一大二的學生來說,比起拿教科書式的標準答案灌他,或許他們更想知道的是單純直接的資訊,過去的我也是如此,也許對我來說這一題更滿意的答案會是:

「重要,我認為一個足夠強大的競賽經歷能與好的實習、專案經歷在履歷上帶來同等效力」
-
這段時間最有收穫的事,應該是終於有時間把商僧文摘的文全看完,但看完反而有種難以言喻的空虛感襲來。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一直在思考,讀會計系究竟為我帶來什麽價值。

台大會計其實是很不錯的學歷了,這份 title 能讓我們輕鬆刷到 Big 4 審計實習經歷、培養我們去拿到 CPA&AICPA,之前聽前勤業總裁演講,在美國說你是 Auditor,連海關都會很尊重你,但我認為這個頭銜不應該只有這樣。

試著看了投行面試 technical question 裡的 accounting question,發現我根本做不出來;說到從財報裡找出背後隱藏的經營策略,這我也感到苦手;論各項財務指標,我更是沒認識幾個。

從初會、中會、到高會,我的成績是 A+、A-、A+,應該尚且不算是一個不努力的會計系學生,但此刻的我並沒有因此而具備任何優勢,GPA甚至還被系上紮實的必修捅了幾刀。

於是我找到了《會計帝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的壟斷與危機》這本書,不過它已經調了兩週的貨都還杳無音訊,雖然我以後還是沒有要考CPA、絕不做Auditor,但接下來的時間裡還是希望能更了解會計知識、人才在商業世界以及全球市場中的定位,進而找到會計之於我的價值。
-
或許沒有跟大家提過,但當初會決定去LINE實習,要感謝一位資工系的學長。

過去極少聽過學長姐在 LINE 實習,所以一開始其實有些猶豫不決。上網找了很多心得文,最後在 medium 看到一篇深入的分享,雖然作者是在 Data Team 做 NLP 相關的實習內容,但文章最後表示有任何問題都很歡迎聯絡他,於是我就出動了,表明來意後,作者非常客氣且耐心的回答我的疑惑,他也很鼓勵我去,認為公司內部扁平、有新創的感覺。

而後我才正式加入 LINE EC Marketing,並待了近7個月的時間,後續我也和那位資工系學長保持聯繫,他現在去UCSD讀MSCS了,也許未來再當他學弟也不一定。

時間再往前推一點,在一開始找實習時要感謝一個會計系學姊,她是我認為系上 10 年才能出一個的神人,BCG & Morgan Stanley 實習、LBS MS Management、之後準備去香港的Bain。

而這麼厲害的人,卻願意理會一個大二什麼都不知道的後輩,特別撥時間給我很多建議以及協助看履歷,甚至我們原本根本素昧平生,於是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實用建議,奠定了實習的方向,而後也在經歷很多事後決定規劃讓自己具備專業性的技能,前段時間回去翻閱和她 meeting 時我做的紀錄,才發現她在那個時間點就建議我之後往 technical 加強了。

想在這邊深深感謝兩位學長姐的協助和鼓勵,他們的回饋精神是台大最大的寶藏。
-
今天我終於接到那通遲了 13 天的 offer 電話,千呼萬喚,短短三分鐘的通知,匯聚了我從去年9月到現在的所有努力。

「努力一定會有收穫的」

這是蕭瑋頡在看到那位學長在求職不斷受挫後終拿到 offer,進而用來鼓勵我的話,也是我最近很大的領悟。他們現在一個是 IBM 顧問、一個是 Mastercard 顧問,而我也在管院營生活結束的一年後,拿到了第一個 Big 4 cousulting 的實習 offer。

從宏匯瑞光到101大樓,這段路上我失去了一部分的人生,卻也活成了更堅強的人,謝謝你們一直都在。

高鐵上的工作時光